举大计的举
解析中国古代典籍中的“举大计亦死”
中国古代典籍中的“举大计亦死”一词出自《孙子兵法》。这句话传达了在军事决策中的一种态度,强调了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冒一定风险,甚至牺牲个人生命来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。
在《孙子兵法》中,这句话出现在“攻势篇”中的“用间”一节。原文是:“故善用兵者,进退有节,必先佯其奸,然后动之。其要速战速决,必能先取利而后敢求全。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毁人之国而非久也,必以全争于天下,故兵不顿而利可全,此谋攻之法也。故其知攻之法者,动而不迷,乱而不治,带而不简,和而不流,进而不穷。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交之,少则能争之,不则能击之,无射之利,此用兵之法也。故举积力而争胜者,归人之所恶,佯不能而佯能,近而远之,远而近之。故积人之所不思而出其所不意,此善用兵者之法也。故举大计者,必敢于为人之所不为,见险而能进,知难而能从,此乃察之于众,论之于权,而制之于主也。故善用兵者,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,众寡不相恃,贵贱不相保,上下不相害,兵不厌诈,诈不厌乱,乱不厌治,治不厌乱,地利不厌久,久不厌费,贫者足以助富,富者足以养贫,盗贼不匮其粮,这是天下之治也。”其中的“故举大计者,必敢于为人之所不为,见险而能进,知难而能从”即为“举大计亦死”。
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,当面临重大挑战或危机时,决策者应该勇于冒险,敢于采取一些他人不愿意或不敢做的行动。在军事上,这可能意味着采取一些高风险的行动,甚至可能导致个人生命的牺牲,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,获得最终的胜利。
这一理念在今天的战略决策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在企业管理、政治决策甚至个人生活中,都存在着需要冒险、勇于突破常规的时刻。然而,需要明智地权衡利弊,并确保冒险是基于深思熟虑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。冒险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冲动,而是在全面考量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做出的果断行动。
因此,“举大计亦死”这句话提醒着我们,在面对重大抉择时,需要有勇气、智慧和果断,甚至在冒险的同时也要保持谨慎和明智,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