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:公孙丑下
《孟子》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,由孟子及其弟子撰写。其中,“公孙丑下”是《孟子》的一篇章节,讨论了道德和人性的关系,以及如何培养人的品德。以下是对《孟子:公孙丑下》的翻译和解读。
翻译
公孙丑问:“吾子何以谓仁之不可不习也?”孟子曰:“仁之不可不习者,以其为人也,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仁者能养之。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;知人者,人恒知之;是以仁者人恒有之。非仁者,人恒废之。不爱人者,人恒不爱之;不敬人者,人恒不敬之;不知人者,人恒不知之;是以不仁者人恒废之。故有人焉,其恶人甚者,人弗忍也;其杀人甚者,人弗听也。此所谓不忍人之心者,未有恶人也。唯仁者为能有之。”
解读
这段文字表达了孟子对仁义道德的理解和对人性的观察。孟子认为,人的本性虽然固有善恶之分,但仁心是可以通过修习培养的。他认为,人的心性本来就很脆弱,需要通过仁爱来滋养。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,才能够被他人所接纳和尊重,因为人们都倾向于爱护、尊敬和了解善良的人。而相反,缺乏仁爱之心的人则会被人们所排斥和遗忘。
孟子进一步指出,即使是最恶劣的人,也有可能被善良的人感化,因为人们天生具有同情心和善良的本性。这种同情心使得人们不忍心见到他人遭受痛苦,甚至不忍心听到他人受到伤害。因此,他认为,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,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人性的美好和善良,才能够引导他人走向善良的道路。
以上是对《孟子:公孙丑下》的翻译和解读,内容主要围绕孟子对仁义道德的看法和对人性的观察展开。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联系QQ:27603750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