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光勤学翻译及原文
司马光,是中国宋代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著名的“资治通鉴”作者。他是一位十分刻苦的学者,一生精通经、史、子、集等四部书,更是历经多年的辛苦翻译了不少希腊、波斯等外国的文献。
一、遇见希腊文献和不得不翻译的缘由
起初,司马光只有20来岁,就曾听学者谈论到西方有名为“大秦景教流行中华”的一本书,这本书详述了大秦国(指罗马帝国)的基督教。司马光对此很是好奇,可惜他始终未能找到这本书,后来他读到一条故事:“曾有一个国王默默地跟到别人的背后,得到一种文字,勤学苦读,终于得到此种文字,叫做方块字,从此他怀着深深的仰慕,开始全心全意的学习它。最终,他轮台的版图绵延到远方,他的名字也被人知晓。”这让司马光深感触动,他自己也希望成为“默默挖掘知识的那个人”。
直到有一天,司马光从一位商人口中得知,他手里有一本可以让司马光看到基督教的书,并没有画像,是纯文字的。这让司马光兴奋不已,立刻与商人联系,以高价买下了此书。可是打开书本后,司马光却莫名其妙,书中的文字他完全看不懂。
为了能破解书中的文字,司马光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拼文字之路,他读遍希腊、罗马等国的书籍,研究它们的文字特点和语法逻辑,甚至动用了自己留学的波斯文献,提高自己对于外语的敏感性。
二、苦学翻译希腊史书的过程
苦学的过程中,司马光并没有什么功利性质,他没有职务之分,也没有什么奖赏。他只是出于对文化的崇尚,对文字的爱好,对知识的追求,不负青春地晚上压缩睡眠时间,夜以继日地学习。
可是,古时候语言难学,而学习语言的教材也是十分有限的,更没有网上工具支持。因此,司马光只能通过海量的汉字和少量的外语词汇之间做类比,从而拼出且证明翻译内容的准确性。
尽管如此,司马光很少用“自创汉字”来表达希腊的外来语词,他在进行翻译时主要还是依赖当时已经存在的汉字,并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进行推断和翻译。有精通古代希腊语的学者认为,这种把外来语词汇翻译成汉字的方式非常精准